科研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科研» 科研项目

加强家庭医生激励机制建设,推进家医签约服务顺利开展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医生代理理论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及效果研究(71774006)”的支持下,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方海课题组对签约服务中的供方(家庭医生)进行了深入研究。患者-医生可以看作为一种委托-代理(principle-agent)关系,医生代理(Physician Agency)理论是研究医生行为的经济管理学理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患者与医生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以合同契约的形式加以规范,医生代理理论在中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很大的利用空间。

  2016年6月,国务院原医改办、原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七部门共同发布的《关于印发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医改办发〔2016〕1 号),自此开始在若干试点的基础上全国开始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转变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的重要举措。方海课题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医生代理理论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效果研究”的支持下开展相关研究。该课题始于2018年,并于2018年6月在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召开了启动会议,并邀请相关学者、政府官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代表性地区的卫生部门官员、基层医疗机构负责人开展了“中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暨第四次中国基层医疗服务学术研讨会”,之后在2019年7月-9月在厦门、杭州、上海和北京的2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家庭医生(团队)的相关调查。从理论上,该课题在系统分析国内外医生代理理论文献的基础上,首先总结适合中国国情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以及家庭医生行为理论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体系。从实证上,该课题通过收集有代表性的家庭医生(团队)数据,研究中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具体政策,尤其是经济激励机制,对家庭医生行为的作用机制,进而影响高血压患者健康。方海课题组曾在《中国全科医学》发表文章《基于供需视角的中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研究进展》,该文章表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效果评估多基于需方角度。而从供方研究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证研究缺乏,完善家庭医生激励机制和团队构成、加强家庭医生队伍培养和教育等举措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尤为重要。

  发表的系列文章专注于“家庭医生经济激励机制”,以医生代理理论为基础和以供方的角度分析中国家庭医生激励机制的作用。主要发现如下:

  (1)提高签约服务费占收入比例可以提高家庭医生的每日接诊人数,减少每日转诊人数,有利于提升工作积极性,也有利于患者下沉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分级诊疗格局的形成;签约服务费占比的提高会减少家庭医生的平均接诊时间;签约服务费的发放对患者医疗费用的控制效果并不明显;

  (2)家庭医生的绩效收入比例的提高会增加家庭医生的每日接诊数(每增加10%的绩效收入比例会增加约2.8个每日接诊人数),但是会减少平均诊疗时间(每增加10%的绩效收入比例会减少家庭医生对每一位患者的平均服务时间0.3min),这也证实了在家庭医生绩效工资在实施过程中的选择更多的基于服务数量而忽略了服务质量;

  (3)不同岗位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激励机制现状存在较大差异,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家庭医生团队成员的收入及福利待遇与培训学习情况要优于从事护理和公共卫生工作的人员,且不同家庭医生团队成员对激励因素的偏好有所不同。

  基于以上发现,建议:

  (1)推进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按人头付费”的支付方式改革;

  (2)落实签约服务费的发放,但是要平衡好服务数量和服务质量的关系,并进一步构建家庭医生作为患者医疗费用“守门人”的机制;

  (3)提升家庭医生的绩效收入比例,并将之与医疗服务质量挂钩;

  (4)优化家庭医生团队成员薪酬结构,加强基层培训学习力度,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社会认可度,着重关注家庭医生团队中护士和公卫人员的激励情况。

  

  该课题之后还会继续专注家庭医生激励机制的相关研究,《中国全科医学》杂志还会继续刊登课题组关于“厦门市“三师共管”模式家庭医生经济激励机制的内涵分析”的案例研究。课题将会继续以家庭医生核心,进行家庭医生的服务利用、连续性、激励机制等与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结局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