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创新性卫生筹资:迈向亲社会的未来”卫生发展对话顺利举办

信息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13日   浏览量:

2024年12月10日,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双聘教授Joe Tucker及华盛顿大学研究员TomFitzpatrick应邀到访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简称“中心”),并参加主题为“创新性卫生筹资:迈向亲社会的未来”的卫生发展对话。活动由中心主办,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北京校友会协办。北京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四川大学、复旦大学等师生30余人参加了交流,活动由中心助理教授、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北京校友联系人徐进副研究员主持。

讲座合影

Tucker(中文名:周海青)深入分析了传染病防治面临的筹资困境挑战和创新,重点介绍了Pay-it-forward的概念框架及其在传染病防治方面的应用,尤其是疫苗接种(“接力种”)和病原体检测(“接力检”)。该模式通过给目标受者提供捐赠,激发善意传递,通过受益于捐赠所购买的医疗卫生产品或服务后再为他人捐赠资金,为传染病防治提供持续的筹资接力。他详细讲解了Pay-it-forward模式在中国的应用案例,包括针对淋病和衣原体等传染病的“接力检”和针对流感疫苗的“接力种”随机对照试验取得的显著效果。Tucker教授还分享了众包(crowdsourcing)在“接力检”中的应用(如由目标受益社群参与设计项目名称和“接力检”中鼓励他人接受检测的明信片)。因其突出的实证效果,亲社会的干预模式已获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艾滋规划署等国际机构的认可,成为官方推荐做法,并获得多个重要奖项。

Tucker教授作报告

Fitzpatrick以展开探讨了Pay-it-forward模式在多西环素作为事后预防性治疗(doxy-PEP)在中国男男性行为者人群中的应用。他分享了试验的设计细节及试验结果,重点探讨了Pay-it-forward模式在推动边缘化群体接受新服务和提高服务使用率方面的潜力,并指出需要探索增加捐赠人数及金额的策略。Fitzpatrick认为,近年来中国的Pay-it-forward创新实践也为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了关于如何为敏感的传染病服务提供筹资的有益借鉴。

Fitzpatrick研究员作报告

两位讲者还就Pay-it-forward的传播可持续性、捐赠额设置、干预共同开发、实施策略设计、受益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参与等展开了深入交流。徐进在总结中谈到,Pay-it-forward有三方面的特殊意义:第一,将通常被视为“问题”的边缘群体转变为了正能量的潜在主体和来源;第二,用善意的传递对抗疾病的感染;第三,不只是在控制疾病和风险,更通过卫生促进了社会构建。最后,徐进还代表中心向两位讲者表达了感谢。

现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