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北京大学方海教授和澳门城市大学汪洋副教授(原北京大学副研究员)合作研究成果《中国面向穿校服青少年的电子烟销售情况: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在《JAMA Network Open》杂志发表。该研究首次聚焦校服对我国青少年电子烟购买行为的影响,证实穿校服可显著降低青少年成功购买电子烟的概率,为我国未成年人控烟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循证依据与实践方向。
近年来,电子烟因口味丰富、营销吸引等特点,使用率在青少年群体中持续上升。我国 2021 年监测数据显示,16.1%的初高中学生曾尝试过电子烟。电子烟危害青少年健康,还可能使其接触传统香烟,加剧多烟草产品使用风险。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禁止向18岁以下未成年人销售电子烟与香烟,并要求商家核查购买者身份证件,但此前电子烟市场监管起步较晚,部分商家对年龄限制政策的执行存在漏洞,未成年人获取电子烟的问题仍需重点关注。在此背景下,该研究探索通过 “校服视觉信号” 干预商家销售行为,为阻断青少年电子烟获取渠道提供了新视角。
本项研究于2023年7月29日至9月3日期间在我国36个主要城市(含27个省会城市、4个直辖市及5个国家计划单列市)的1089家电子烟门店开展实地调研,其中543家由穿校服的青少年尝试购买,546家由穿便服的青少年尝试购买,同时为97.2%的电子烟门店匹配了附近的香烟门店作为对照。研究人员通过“神秘顾客”方式,招募18-19岁大学生作为模拟青少年。研究核心结局指标包括 “未核查年龄情况下成功购买电子烟的概率” 这一主要结局,以及 “商家是否口头询问年龄、要求出示身份证、劝阻使用电子烟” 三项次要结局,并控制买家性别年龄、门店位置(街边/商场)、是否张贴年龄警示标识、商家感知年龄性别等潜在混杂因素,确保结论可靠性。
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青少年未被核查年龄而成功购买电子烟的整体比例为78.3%,虽低于香烟的无核查购买率94.5%,但仍反映出电子烟商家年龄验证执行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发现,穿便服的青少年购买电子烟成功率高达91.8%,而穿校服的青少年购买成功率仅为65.0%,调整后优势比(AOR)为 0.39(95% CI:0.23-0.66),表明穿校服使青少年成功购买电子烟的概率明显降低。

与此同时,穿校服的青少年更易触发商家的年龄核查与劝阻行为,相比于穿便装的青少年,穿校服者更容易被口头询问年龄(70.9% vs 22.9%; P < .001),要求出示身份证(36.5% vs 8.4%; P <0.001),并劝阻使用电子烟(15.1% vs 9.5%; P = .002)。值得注意的是,要求出示身份证是阻断青少年购买电子烟的关键环节,当商家要求出示身份证时,青少年成功购买电子烟的概率显著降低。
基于研究结果,团队提出切实建议:支持中小学落实校服穿着要求,利用校服的 “身份标识” 功能帮助商家快速识别潜在未成年买家,降低违规销售风险;推动电子烟销售中身份证核查的强制性,加强日常执法检查与处罚力度。我国在青少年电子烟防控中,可以考虑“法律约束+社会干预”双管齐下,校服的干预作用虽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提供了一种低成本、易操作的补充手段,未来可结合数字化监管(如年龄验证系统)进一步提升防控效果。
澳门城市大学大健康学院汪洋副教授(原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研究生吕霄扬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方海教授为文章通讯作者。
Wang Y, Lv X, Laestadius LI, Guidry JPD, Mahmoudi E, Kong G, Chang J, Martin A, Yang M, Yan D, Si L, Bustamante AV, Fang H. E-Cigarette Sales to School-Uniformed Adolescents in China: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Netw Open. 2025 Oct 1;8(10):e2535623. doi: 10.1001/jamanetworkopen.2025.35623. PMID: 41071555; PMCID: PMC12514632.
文章全文链接: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networkopen/fullarticle/2839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