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6日,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公共卫生经济专业委员会会员大会暨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卫生经济学会会长何锦国、副会长兼秘书长朱洪彪出席会议,会议选举产生了第三届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公共卫生经济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公共卫生经济专委会”),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孙强研究员当选为新一届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方海教授当选副主任委员,何平长聘副教授当选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袁蓓蓓副主任和马晓晨副研究员当选为常务委员。何锦国会长、朱洪彪副会长兼秘书长为新当选的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秘书长颁发证书,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常务副秘书长姜巍研究员主持会员大会。
何锦国会长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第二届专委会在公共卫生经济政策研究、疫情防控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并对新一届委员会提出殷切期望:聚焦“谁来投、投多少、投哪里、如何用、如何评”等核心问题,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经济评价标准体系,深化医防融合与应急投入机制研究,培育跨学科高端智库,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第二届主任委员孟庆跃教授作了工作报告。六年来,专委会组织多次学术会议和专题研讨,承担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提交多份政策简报,其中,多项成果被国家和地方采纳。在公共卫生体系改革、服务激励机制创新、卫生经济政策评估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的经济学证据和决策支撑。
新当选的孙强主任委员对专委会未来几年工作作了部署。他表示,未来五年是我国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强弱项、促均衡”的关键窗口期,也是公共卫生经济学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专委会将坚持“学术为根基、平台为纽带、多学科融合、服务决策”的宗旨,着力打造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推动公共卫生经济研究创新,加快研究成果转化,持续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上午的学术报告由孙强研究员主持。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孟庆跃教授,围绕《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卫生经济学制度设计和政策工具》,深入阐述卫生经济制度设计在推动医疗模式转变中的关键作用,强调资源配置、政策工具及绩效评估在促进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中的重要性。
副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顾金辉主任,以《基于创新体系视角的卫生技术评估发展新思考》为题,分享卫生技术评估在创新体系与卫生体系协同、价值协同及方法协同方面的最新进展,强调科技创新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国家癌症中心早诊早治办公室主任魏文强研究员,围绕《中国肿瘤负担现状及防控主要问题解析》,全面分析我国肿瘤发病、死亡负担及未来趋势变化,提出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和思考,为我国肿瘤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圆桌讨论由方海教授主持,四位副主任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余文周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助理李中杰研究员、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燕、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中心科技教育处处长玉米提·塔西甫拉提)围绕“公共卫生研究与经济学研究融合路径”展开深入讨论。
下午的学术报告由副主任委员、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孙晓杰教授主持。副主任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副主任杨汀教授,围绕《国家呼吸疾病防控策略与思考》,详细介绍我国慢性呼吸疾病的疾病负担及防控策略,分享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在慢性呼吸疾病防控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和成果,为我国慢性呼吸疾病防控工作提供宝贵经验。
中心何平长聘副教授以《基层健康干预实验与经济学评价》为题,通过案例分享了基层共病整合干预实验的经济学评价方法和结果,强调了卫生经济学评价在优化健康干预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基层健康干预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此次会议的圆满召开,标志着公共卫生经济专委会在新一届委员会的共同努力下,将开启新的发展篇章。未来,中国卫生经济学会公共卫生经济专委会全体成员将携手并进,继续发扬学术传承与创新精神,深化公共卫生经济研究,为推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贡献智慧和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