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9日,中国—世界卫生组织双年度合作项目“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项目第三次技术专题活动”在贵阳—遵义成功举办。国家卫健委体改司、项目资金监管中心、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组成国家指导组,承办本次会议。会议由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晓云,袁蓓蓓共同主持。来自遵义、宁波、攀枝花、青岛、湖州、邯郸、苏州、通辽、海口等九个项目市卫生健康系统的医疗卫生专家、政策制定者以及基层医疗机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构建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本次会议聚焦重点疾病整合服务模式构建与人力资源支持体系,旨在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高质量发展。

刘晓云副主任主持开幕式

会议合影
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袁蓓蓓在主持重点疾病整合型服务模式时指出,慢性病管理需要多部门协作,提供长期连续的个性化服务,应因地制宜地建立紧密型服务框架,明确各部门职责,推动医防融合与一体化建设,完善医疗服务提供体系。

袁蓓蓓副主任主持重点疾病整合服务模式
山东省青岛市卫健委原二级巡视员魏仁敏分享了青岛市“三高共管一体化服务体系”的实践经验。青岛市通过构建“三高之家、三高基地、三高中心”三级协同体系,制定一体化服务与诊疗路径指南,强化信息化建设与数据共享,显著提升了慢性病管理的效率和服务质量。

魏仁敏教授分享青岛市的实践经验
江苏省常熟市梅李人民医院党总支书记卫正洪介绍了梅李镇在基层慢病管理方面的创新经验。梅李镇通过整合医疗服务资源,打造慢病一体化诊疗流程,构建慢病全病程管理体系,实现了从筛查、预防、诊断到治疗、康复的全流程管理,显著提升了居民健康水平。

卫正洪书记介绍梅李镇的创新经验
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卫生健康局局长刘峰分享了习水县创新“1234”慢病管理模式的成效。通过健全管理体系、压实管理责任、探索三色管理模式和做实四项管理举措,习水县成功构建了县乡村慢性病防治一张网,显著提高了慢性病患者的控制率和治疗率,降低了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提升了人均预期寿命。

刘峰局长分享习水县成效
在分组讨论环节,各地代表分别介绍了优先发展项目及面临的挑战。与会专家围绕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保障医疗机构经费需求、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分组讨论环节
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晓云主持了下午的卫生人力资源培训环节。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中,人力资源是核心,需要从规划、能力建设、团队服务以及激励机制多个角度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浙江省玉环市人民医院董寅院长分享了玉环市在慢病全病程管理方面的经验。通过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玉环市在服务模式和激励机制上创新突破,实现了医疗服务的上下协同联动。利用数字化平台为慢病患者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显著提升了医疗服务能力和慢病管理成效。

董寅院长分享玉环市经验
安徽省濉溪县医保局党组书记孙东海介绍了濉溪县在医共体架构下慢病管理模式的探索。濉溪县通过医保不同层级的打包支付,实现了医保资金结余和服务模式改进的双重效果,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显著降低了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孙东海书记介绍濉溪县的探索
在随后的圆桌论坛中,刘晓云教授、孙东海书记、魏仁敏教授、卫正洪书记及培训学员就整合型卫生服务中人力资源支持做法展开深入讨论,专家们强调,医保资金应精准用于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通过节约资金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医务人员提供激励,同时保障群众健康需求。在当前财政和医保筹资预期下,需平衡长期的薪酬制度改革目标(如提高固定薪酬占比、试点年薪制)与短期的激励机制,以确保医疗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圆桌论坛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乔建荣协调员在会议总结中强调,当前慢病管理仍面临预防筛查不到位、治疗控制不完善以及试点项目推广不足等问题,建议各地加强信息化应用,打破服务碎片化,同时注重人力资源和薪酬制度改革,激励医护人员积极性。

乔建荣协调员总结讲话
国家卫健委体改司政策研究处处长郭欣在会议总结中强调,本次技术交流活动为国家与地方搭建了良好的沟通桥梁,通过专家的精心设计和针对性辅导,促进了各地对优质高效整合型服务体系的理解和实践。她指出,分级诊疗是医改的重要目标,而整合型服务模式是实现分级诊疗的关键,需通过有组织的服务、有秩序的就医引导和有责任的参与来推动。建议各地在项目实践中找到切入点,结合医保政策等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同时积极推进薪酬制度改革,激励医务人员更好地服务于公益性目标。

郭欣处长总结讲话
本次技术专题会议的成功举办为项目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也为推动项目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10日上午,调研团队实地参观了贵州航天医院、汇川区高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深入了解当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10日下午,专家组考察遵义市习水县卫生体系建设,就紧密型医疗集团、专病管理、医防融合等议题进行交流。

实地参观调研

调研团队召开座谈会
【延伸内容】
为支持推进健康中国行动计划的实施、支持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世卫组织相关规划和愿景,经国家卫生健康委体改司、国际司及世卫组织协商,在中国—世卫组织双年度合作框架下,设立“构建优质高效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项目”。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是该项目的国家级专家机构。
该项目以2021-2023年双方合作的深化医改试点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为基础,拟在我国8省(自治区)的9个项目市具体开展。项目自2024年底启动,第一阶段为2024-2025年。项目市包括贵州省遵义市、河北省邯郸市、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宁波市和湖州市、山东省青岛市、海南省海口市、四川省攀枝花市。
6月11日,调研团队从遵义前往攀枝花,继续调研活动。11日下午,调研团队先后考察了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和炳三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研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及资源下沉、协作情况。12日上午,调研团队前往米易县医共体白马镇分院和米易县医共体人民医院,深入了解县域医共体“四个下沉”相关情况以及医共体管理中心、医学影像中心建设情况。12日下午,调研团队在攀枝花市召开座谈会,总结调研成果,并对未来工作提出建议。

实地参观调研

调研团队召开座谈会